关于召开第五届全国沉积物环境与污染控制研讨会通知(第一轮)
中环学外字〔2017〕19 号
快速报名:报名回执表.pdf
为加快推进我国沉积物与环境的基础理论研究,促进沉积物污染控制和治理技术的发展,深入交流和研讨关于“沉积物环境”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提升我国关于沉积物环境风险研究和底泥污染治理的研发能力,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沉积物环境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五届全国沉积物环境与污染控制研讨会”,将于2017年11月8-10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现发出会议第一轮通知。
一. 会议研讨的主要议题
1. 沉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的改进
主要包括沉积物采集、处理以及化学物质和微小生物提取/分离技术;沉积物营养盐、污染物、以及物理和生物指标的分析方法;沉积物-水和泥-生界面过程模拟技术;沉积物信息的原位、高分辨获取技术、装备等。
2. 近海沉积物输运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主要包括典型河口、海岸的多尺度沉积动力过程;细颗粒沉积物输运对近海生源要素和污染物分布的影响机制;沉积物分布的时空变化引起的环境效应等。
3. 沉积物生源要素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
主要包括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碳、氮、磷、硅等)的时空分布和来源;营养物等在沉积物及间隙水中的形态、结合态和同位素,以及在扰动环境或多尺度下的天然和人为转化。
4. 沉积物有毒有害污染物行为与生态毒性
主要包括沉积物中重金属、持久性(特别是新兴)有机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沉积物中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沉积物中有毒有害物对生命有机体危害的程度、范围等生物效应。
5. 沉积物—水界面过程与环境效应
主要包括沉积物-水界面物质(营养物、重金属和有机物等)迁移转化过程;水底边界层物质行为与效应;底泥内源污染的定量化研究;河湖黑臭和近海浒苔灾害与沉积物环境关系等。
6. 沉积物质量基准与环境风险评价
主要包括沉积物环境基准研究理论与方法;我国沉积物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沉积物常见污染物环境暴露与风险评估;沉积物污染识别方法与技术;沉积物环境安全策略与风险管理等。
7. 底泥污染原位控制与异位处置技术
主要包括污染底泥原位控制技术;河道黑臭快速治理与预防的涉泥技术;藻华和浒苔易发区底泥污染控制技术;有毒有害污染底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技术;底泥污染控制和底泥处置工艺和装备;底泥污染治理、处置效果和风险评估等。
8. 退化和污染底质生态修复技术
主要包括底质生境退化和硬化形成机制;污染底质的水生植物治理方法与技术;退化和受损基底的物理和生态修复技术;水体滨岸和坡岸等底部生境与功能性修复等。
二、会议内容
会议就以上主要议题,对我国海洋、河口、河流、湖泊、水库、沼泽湿地等各类水体的沉积物(包括底泥、底质、泥沙和淤泥等)环境科学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成果,拟采用大会报告、主题分会场报告、专场报告、研究生报告、技术培训和专题沙龙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
(一)大会报告
会议将特别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在大会主会场做特邀报告。
(二)分会场报告
拟设置专题分会场、研究生专场和沙龙会场。分会场报告将采用参会者自由申请和召集人召集结合的形式;研究生专场只接受在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报告申请;沙龙会场报告由学术委员会推荐。欢迎参会者积极投稿(摘要)申请专题分会场、研究生专场和沙龙会场的口头报告。
(三)沉积物技术与装备专题培训会
为促进我国沉积物研究技术和设备的自主创新与应用推广,本专场将专题报告与技术培训相结合,围绕深水沉积物采样、沉积物被动采样与高分辨分析(薄膜扩散梯度等)、氮同位素质谱(MIMS)等技术原理和设备讲解、装置现场展示等,对其中一些技术的应用进行实例示范和操作。
(四)特色沙龙会场
会议将针对沉积物和底泥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拟设2个沉积物沙龙会场。每个会场拟邀请一名专家报告,会场由1~3名主持人进行话题引导,围绕我国沉积物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和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等,进行畅谈和讨论。会场参加者可在学术民主气氛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期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有收获、增进认识的目的。拟设两个沙龙会场内容(不限):
1、沉积物环境研究中的基础理论问题
沉积物输移过程与环境效应;沉积记录与水体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沉积物研究方法的创新方向;沉积物-水界面物质交换影响与量化;小微型生物在沉积物环境中的作用;我国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研究;我国河湖沉积物治理中的基础理论问题等。
2、河湖海水体底泥污染治理工程实践
如何评估水体底泥污染及对其科学决策?我国城市水体黑臭治理中的底泥污染控制技术;涉泥工程项目中的环境质量指标和标准;底泥清淤治理的优缺点;底泥污染治理和修复成效的评估;如何帮助政府管理者正确认识底泥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等等。
(五)研究生专场报告
为给予与会的博士生、硕士生有更多实质性交流机会,本次会议将根据研究生的注册情况,开辟1~2场专题报告会。欢迎研究生同学踊跃报名,每个会场由同行专家评选出一、二等奖,以证书形式给予鼓励。
(六)会议展板
本次会议仍将设置学术展板区,并由同行专家在会上评选出一、二等奖若干名(以适当奖金鼓励),欢迎参会者积极投稿(摘要)申请展板。
三、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二)承办单位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沉积物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海洋大学
(三)协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河海大学
厦门大学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水环境分会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湖泊分会
中国地理学会 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环境地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水利学会 疏浚与泥处理专业委员会
山东省环境科学学会 底泥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
四、名誉主席
王 超 河海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工程院 院士
沈 吉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五、学术委员会(按姓氏拼音为序)
曹文志 厦门大学教授
陈敬安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丁士明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范成新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方红卫 清华大学教授
侯立军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霍守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贾永锋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江和龙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李先国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梁 涛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刘 敏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刘新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马德毅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教授
麦碧娴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盛彦清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
宋长春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宋金明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王东升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厚杰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王沛芳 河海大学教授
王圣瑞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王菊英 国家海洋环境检测中心研究员
夏星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徐福留 北京大学教授
薛 滨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徐向荣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杨国录 武汉大学教授
游 静 暨南大学研究员
俞 慎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曾永平 暨南大学教授
张 路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周易勇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六、会议注册
1. 本研讨会欢迎国内(包括台港澳)相关领域的专家、技术管理人员、老师和学生等参加,并统一在会议网站报名。会议网站(http://www.cnsed.cn/)将于通知发出日起开通,网上报名截止日期为2017年10月20日。
2. 如有口头报告或展板参会交流的人员,需提交文章摘要。摘要形式中英文均可,不超过500字,免图表。摘要要求:报告题目、姓名、工作或学习单位、摘要正文、联系方式(邮箱、手机号)等,摘要和展板的格式见会议网站专设窗口中相关要求。会议将统一出会议论文集(摘要)。在网站上注册时,有口头报告或展板的务必选择口头报告或展板。
3. 会议费。除会议邀请外,参会人员会议费为1800元,学生1200元(出示证件)。会议费包含会务、餐饮、会议资料等费用。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4. 企业展示:8000元(会议期间设置一张桌子,两把椅子)
5. 会议费可提前汇款,也可在注册时支付(支持现金、公务卡和银联卡)。提前支付者,可在会场注册处领取会议发票。汇款信息如下(备注务必写清“姓名—沉积物”字样):
户 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账 号:75010188000331250
开户行:中国光大银行北京礼士路支行
6. 会议报到。11月7日(星期二)下午会议报到(8~10日会议)。
七、学术组
1. 总负责和会场协调:王厚杰 教授(中国海洋大学,138 0897 2073)
2. 报告和展板安排、会议指南:侯立军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159 0048 2314)
3. 研究生报告、展板评审:张 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38 1380 4919)
4. 会议摘要文集:吴 晓(中国海洋大学,156 8473 7377)
八、会务组
1. 会议注册
石 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025-8688 2223;137 7660 6810)
网 址:http://www.cnsed.cn(统一注册网址)
2. 报到、住宿预订:
吴 蕾(中国环境科学学会,010-6221 9349;186 1191 0554)
杨 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010-6221 0689;186 1015 4092)
邮 箱:sediment@vip.126.com(接受会务咨询、定向发布信息,但不接受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