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中心
国家环境保护铅蓄电池生产和回收再生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简介
日期:2017-01-23 浏览数:{{clicks}} 作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一、建设历程

国家环境保护铅蓄电池生产和回收再生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环境保护部于2015年4月21日批准建设(环函[2015]87号)。

二、研究方向和优势领域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结合我国铅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开展铅蓄电池生产及回收再生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和系统集成,解决铅蓄电池生产及回收再生污染防治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以研发“源头产生污染减量、过程三废高效处理、末端资源高质回用”的实用和先导技术为方向,推动我国铅蓄电池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及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水平的进步,并通过实际工程加以应用推广。一是高效率、智能化、低成本污染治理工艺装备研究,具体包括新型高效污染治理工艺及装备研究、废气废水处理自动控制研究、低成本高效废气处理滤材研究;二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具体包括生产废水处理回用技术研究、废酸回收处理技术研究、铅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废铅酸蓄电池回收体系研究;三是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四是标准化环境保护管理技术规范研究。

中心全面联合产业上下游单位,整合全行业技术资源,实施政产学研联用,开展了一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全力推进废铅蓄电池回收试点工作,深入解决环境问题,为国家环境管理、政策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培养了一批专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三、为政府和行业服务

中心立足行业问题与要求,以铅酸蓄电池生产和回收再生领域污染防治为方向,推进污染防治技术的工作程序开发与系统集成,推进其示范(试点)推广和产业化,为国家环境管理、监督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全面服务于铅蓄电池生产与回收再生利用污染防治工作。中心自成立以来,联合环保部固管中心等多家单位申请中华环保基金会关于电池回收先行先试项目;参与环保部《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评估项目;开展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工作和铅蓄电池产品绿色制造试点工作;联合起草《铅酸蓄电池全生命周期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向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提交有关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废铅蓄电池回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介绍;承办电池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讨会;参与国际电池标准和行业电池标准制定。

四、硬件设施和人才队伍

中心现有科研用房20378m2,引进了XRD-衍射仪、进口SEM扫描电镜、电化学工作站、工况实验机等科研仪器设备371台套,充分满足新能源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需要。

目前中心研发人员50人,其中博士5人,研究生13人,本科26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18人。人才专业涵盖环境、化学、物理、软件、计算机、机电一体化等不同专业和领域。中心依托超威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汇集了一批专业技术团队,共同推进中心建设,支持中心发展。此外,中心与中国环科院、环保部固废中心、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高校、电池生产与再生铅行业骨干企业密切合作,设立技术委员会、行业技术专家组、管理委员会进行中心管理和提供技术支持。

五、取得专利技术与科技成果及技术推广转化情况

中心成立以来,完成高性用电动汽车用铅蓄电池、电动助力车用铅蓄电池生产工艺改进,完成铅蓄电池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项目的实施,开展覆盖传统火法冶炼工艺和具有节能、降耗、减排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子经济法铅循环绿色回收技术产业化工艺研发,并在安徽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

中心成立以来,累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在铅蓄电池生产和再生污染防治技术领域申请《一种铅酸蓄电池淋酸废铅泥直接循环回收利用的方法-201610691126.7》、《一种报废生极板回收利用的方法-201610714593.7》等发明专利。正在参与《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国家、行业标准制定。

六、中心主任

陈中华,男,法学专业,1978年出生,中国电池绿色节能发展联盟秘书长,在绿色制造、循环发展、项目运营等领域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沈丽燕

电 话:0572-6217148

地 址: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雉洲大道12号

联系人:邓康宁 

电 话:010-87390526  13051576605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40号院5号楼 

E-mail:batterycenter_org@163.com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