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中心
国家环境保护钢铁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简介
日期:2017-01-23 浏览数:{{clicks}} 作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一、建设历程

国家环境保护钢铁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是2010年2月10日由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函[2010]64号)批准建设,2016年1月4日正式通过验收。依托单位是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建研院”)。

中冶建研院是1955年成立的我国土木建筑、环境保护和工程材料领域的大型综合性研究机构,是我国最早从事工业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研究和国务院授予的第一批具备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科研院所之一,现隶属于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冶环保”)是中冶建研院内唯一从事环境保护业务的全资子公司,与工程中心合署办公,沿承中冶建研院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所有商誉和无形资产,注册商标“中冶环保”。中冶环保长期致力于钢铁工业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转化、系统设计与集成、装备开发与制造等工作;近年来,中冶环保将自主知识产权科技优势转化为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自身业务向环保服务业拓展,成功建设多个环保设施投资运营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中冶环保已经发展成为能够提供整体环境解决方案和综合环境服务的运营商。

二、研究方向和优势领域

工程中心以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创新掌握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环保技术,在钢铁工业节水减排以及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焦化/煤化工生产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循环流化床烧结烟气协同脱硫脱硝、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源及烟气净化设施在线监控系统、钢铁行业烟气净化系统、大型低阻脉冲袋式除尘装备、转炉煤气净化回收技术、钢渣余热自解稳定化处理与金属分选技术及成套装备、钢铁渣高效节能粉磨及高附加值利用技术、蒸汽稳压与连续调控技术、烟气热能梯级利用技术、低品质余热回收及利用技术、冶金机电及电磁辐射综合监测与评估、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等技术领域具有独特的垄断性优势,使自身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始终与世界一流工业环境保护工程研究中心保持同步。

三、为政府的环境管理与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服务

根据环保部确定的工程中心任务是:为国家对钢铁行业的环境管理、监督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开展与钢铁行业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相关的技术开发和技术交流;主持或参与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的研究与编制,推进我国钢铁行业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回收利用的技术进步;实现科研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大力推进钢铁行业环保设施投资运营,建成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零排放”示范项目,促进我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

根据环保部对工程中心的定位,工程中心自批准建设以来,共编制、修订了包括“钢铁行业废水治理及回用工程技术规范”;“钢铁企业综合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规范”;“钢铁行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冶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系列标准”;“钢铁渣粉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在内的各类环保、综合利用等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规程37项。完成了省部级以上包括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中的“钢铁企业用水处理与污水回用技术集成研究与工程示范”课题及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中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节水技术开发”课题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

工程中心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积极为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提供技术咨询和专业化服务,为环境执法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配合环保部、工信部,先后参与了对河北、天津、唐山等首都周边地区部分钢铁企业产能、污染设施运行现状及污染物排放情况检查,对武钢、鄂钢排污费征收缴费稽查,以及对山西、河北、天津等钢铁企业规范化核查等工作;并组织编写了“钢铁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核算办法及编制说明”、“关于对钢铁行业主要大气污染源实施在线监测与烟气净化设施运行状态监控的建议报告”、“关于津冀地区钢铁行业除尘(烧结脱硫)系统建设与运行情况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的报告”,“钢铁行业全过程主要生产、排污监控点及应监控污染物清单”等专题报告。同时,配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编写了“钢铁行业污染防治减排目标落实与潜力分析”、“2020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愿景--钢铁重点节水技术实施中的问题及沿海城市拓宽海水利用的路径分析”、“2020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愿景--钢铁烧结烟气脱硫发展现状及建议”以及“钢铁行业重点节水技术推广目录研究”等报告。为国家及行业节能减排政策、法规的制修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硬件设施和人才队伍

工程中心拥有包括水工实验大厅、大型烟气除尘与净化实验室、噪声实验室、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利用实验室和冶金环境监测中心在内的完备的测试、试验场所、研发平台以及配套的专业仪器设备,在新余、九江、天津、珠海、西昌和湛江等地建有多个产业化中试基地。

工程中心本部拥有员工300多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0人,占总人数的比例达90%以上,涵盖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排水、暖通、热力、选矿、炼铁、材料、分析化学、化工、建筑、结构、电气及自动化、机械、技术经济、概预算、工商管理、会计学等近40余个专业,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8人、高级工程师55人、博士13人、硕士112人;有59人次持有各类相关执业资格,下辖科研及产业化基地拥有员工近1000人。在环境工程技术和装备研发、环境工程系统设计、施工建设管理、运营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与管理能力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五、专利技术、科技成果及推广转化

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单位共获得科研成果26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及省部级成果奖近700项,编制修订国家规范、规程及行业标准200余项。在环境保护领域共编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标准、规范、规程67项,取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奖33项;获授权专利67件,其中发明专利25件;近5年来,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技术,完成近200项环保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设备供货及工程总承包、环保设施投资运营项目,建成了一大批在钢铁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环保示范工程,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

六、工程中心主任简介

岳清瑞,男,1962年1月生,中共党员,结构工程专业与工商管理专业双硕士,教授级高工。现任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第六、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分会纤维增强朔料(FRP)与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碳纤维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科技平台建设综合评审专家,国家“十二五”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先后主持并完成了16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其中863课题6项,科技支撑与攻关课题4项,国家专项及部委科技课题6项,在国内率先系统开展了以冶金工业建构筑物为代表的工业建筑可靠性检测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是我国工业建筑诊治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开辟了我国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应用新的技术领域与方向,是我国该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与奠基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持完成我国第一部碳纤维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共主编完成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项,主持并参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49篇,SCI/EI收录27篇,培养博士与硕士12人。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孙  健            电话:010-82227604

手  机:13910107286       传真:010-82229825

E-mail:hb7639@126.com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http://www.mcczyhb.cn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