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机构动态
分支机构动态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恶臭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成立
11月24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恶臭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天津市顺利召开。
大会以“携手共创、清新家园”为主题,会上宣读了批准成立恶臭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任命邹克华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为支持单位的决定,选举产生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和副秘书长。
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精准解决人民群众困扰的突出环境问题
恶臭污染是老百姓家门口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恶臭污染事件频发,相关投诉占全部环境投诉的20%以上,占大气环境投诉的一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下大气力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油烟、恶臭等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着力解决恶臭、餐饮油烟等污染问题”,《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要求“开展餐饮油烟、恶臭异味专项治理”。
但恶臭、异味污染情况复杂,涉及恶臭、异味排放的行业种类繁多,包含垃圾、污水、化工等40余个行业,且行业排放情况差异较大,排放的涉臭物质包括硫化氢、氨等无机物和含氮、含氧、含硫、杂环类等多种挥发性有机物,共计4000多种。有些物质达到ppb级别,就能造成人体感官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恶臭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邹克华表示,为集中力量攻克科学难题,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联合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申请成立恶臭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批准后正式成立。
多位与会领导、专家对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寄予期望。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表示:“专委会的成立恰逢其时,对于我国恶臭污染防治事业的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夏祖义还对专委会提出了创建一流创新平台、智库平台和交流平台的期望。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夏祖义致辞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二级巡视员石晓群表示,加强恶臭污染防治,在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更精准解决人民群众困扰的突出环境问题,是在新形势下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获得感、幸福感的具体体现。专委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治理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希望专委会成为我国恶臭污染防治的智囊库、科技库、人才库、成果库。
为全国恶臭污染防治提供环境管理支持,为美丽天津贡献力量
专委会以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为支持单位,将给天津市恶臭异味污染防治带来哪些变化?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张弢表示,针对恶臭污染防治,天津市制定了《天津市坚决打好扬尘、异味、噪声等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攻坚战行动计划》。在国内首创恶臭污染分级管理新模式,制定《天津市恶臭污染分级技术指南(试行)》,综合考虑恶臭排放单位污染排放和投诉情况,对工业企业、市政设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分级建档,对橡胶、塑料、制药、工业涂装、畜禽养殖等重点企业开展排查、整治,2023年,天津市政府还将恶臭异味综合整治纳入全市20项民心工程,集中解决一批群众身边突出的恶臭异味污染问题。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张弢致辞
“专委会的成立,必将汇聚我国恶臭污染防治研究领域的顶尖力量,引领全国恶臭污染防治的科技创新不断向前。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将借助专委会强大的技术力量,不断推进美丽天津建设。”张弢说。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一级调研员刘海波表示:“希望专委会和我们共同聚焦恶臭异味污染防治重点任务,深度参与到国家和地方恶臭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中,充分发挥决策咨询和科技引领作用,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刘海波还表示,希望专委会加强科学研究体系创新、推动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学普及等方面持续发力。
明年将组织召开恶臭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经前期筹备,专委会现有委员95人,来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全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还有一直致力于恶臭污染防治的企业。”邹克华介绍道。
“2025年,专委会计划向生态环境部提交关于恶臭污染防治科技创新的建议,计划组织专委会学术年会,积极参加学会组织的科技年会、大气分会,参加日本相关机构的学术研讨会。”邹克华介绍了下一步专委会的工作重点。
在开展协同创新方面,将联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进行科技攻关,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推进恶臭异味污染识别、监测、评估、溯源、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推动科技进步。
专委会还将建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环保公司—生产企业沟通、合作、成果转化的渠道与平台,打造恶臭异味污染防治领域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促进相关成果转化落地实际应用。针对政府、科研、企业、社会等开展技术培训,培养恶臭异味污染防治领域的专业人才,面向公众开展相关的科普宣传工作和环保公益活动。
供稿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恶臭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