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循环经济分会等5个分支机构的公示
日期:2016-11-08 09:39:17 浏览数:{{clicks}} 作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根据环境学科发展和推动科技创新的需要,经有关单位和专家群体提出申请,经我会第七届理事会第十五次常务理事会审议,同意成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循环经济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传统文化与生态哲学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清洁生产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沉积物环境专业委员会等5个分支机构,现将相关信息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循环经济分会

负责人:李金惠

李金惠简介: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斯德哥尔摩公约亚太地区能力建设与技术转让中心执行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循环经济与城市矿产研究团队首席科学家,解决电子废物联盟(StEP)理事会成员以及东北亚联络人,亚太区域3R区域论坛附属专家委员会委员。多年来致力于再生资源、化学品和废物的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推动我国环境无害化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研究成果“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共性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列入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初评公示名单(排名1,公示已结束),并获得2014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共性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排名2)、2014第四届管理科学奖“电子废弃物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机制研究”(排名1)、2012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一等奖“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应用”(排名1)、2011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电子废物回收处理管理政策与关键技术研究”(排名1)、2011联合国环境署斯德哥尔摩公约多氯联苯消除网络信息奖(排名1)等。近年来,共发表重要科技论文120余篇,主持或参与编写专著34部,形成应用性成果50余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120余次。

挂靠单位: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

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作为全球14个巴塞尔公约区域和协调中心之一和全球16个斯德哥尔摩公约区域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亚洲区域3R(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论坛发起单位之一,以及由联合国大学发起的“解决电子废物问题倡议(StEP)”的东北亚区域联络点。围绕亚太中心的核心职-培训、技术转让、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宣传活动,亚太中心同区域国家政府、公约秘书处、其他区域中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国内外相关行业组织和企业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经过18年的发展,亚太中心已逐渐形成了化学品和废物管理政策和技术研究、能力建设、信息交换等优势领域,拥有二十余名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的专职人员和数十名教授专家的兼职技术团队组成的人员队伍。近年来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围绕区域循环经济、城市矿产、固体废物资源化、国际技术转移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传统文化与生态哲学分会

负责人:卢 风

卢 风简介:男,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1999年10月5日--12月27日,在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道德哲学系做访问学者。2004年8月-2005年8月在韩国延世大学哲学系做访问教授。2007年2月5日--8月4日在哈佛-燕京学社做访问学者。2000年8月至今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自2011年7月起任哲学系主任。现兼任北京市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国科学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兼职教授,清华大学绿色大学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伦理学研究》杂志编委,《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杂志编委,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xtualTheologyinEastAsia(韩国)编委。

挂靠单位:北京华夏中环国学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华夏中环国学文化研究中心是由北京市工商局注册的机构。中心的工作重点是,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和传承国学文化,普及国学知识,科学地解析传统文化原理,并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加传统文化伦理的有关公益活动,着力开展新时代文明社会的创建工作。以传统文化为基,加大力量重建中华文化道德信仰,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深入研究当前社会伦理、社会道德,及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伦理关系,确立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她应有的地位。

中心还承担着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现在已有一批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国学文化研究的资深专家、学者、书法家、作家、企业家、实业家等,并将进一步做好发展工作,组建高端人才俱乐部,形成高端、广博的人脉体系。大兴研究之风,当好经济管理的智囊团,探索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途径、新措施,提高国学文化的创新力、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

大力发展国学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利用雄厚的国学文化资源,把文化与创意结合起来,实现文化最大的释放、腾飞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中心以文化担当,文化责任为己任,以探索创新国学文化产业为目标,推动国学文化事业大发展,力求对全社会有大作为,大贡献。

中心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有长达十年的合作,共同组织举办“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已成为国内本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活动。

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清洁生产分会

负责人:段宁

段宁简介: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博士生导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副会长,历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总工、副院长,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典型金属湿法电解过程清洁生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清洁生产的支撑技术、基础数据获取技术和工程技术。引进我国第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大型清洁生产项目,组建了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清洁生产研究的单位,从认识上、技术上、方法上影响和推动了我国清洁生产进程;开展了我国第一个产排污系数定量研究项目,构建了我国相对系统完整的工业污染基础数据研究方法;研发的电解锰清洁生产技术和技术型清洁生产模式,推动了我国电解锰行业全行业整体性污染减排和技术进步。

挂靠单位: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

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是一个推进中国清洁生产的研究和咨询实体。1994年12月由当时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成立。1995年6月,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DO/UNEP)的指导和财政支持下,参加了UNIDO/UNEP合作项目"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国家清洁生产中心"。

在当时国家环保总局,UNIDO和UNEP的共同支持下,中心围绕我国环保战略由末端治理逐步向污染预防转移,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活动,在建立中国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学体系,制定中国清洁生产法律、法规及政府管理制度,大规模推动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学研究、清洁生产标准研究、清洁生产行业指南研究、清洁生产政策法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中心现有工作人员43人,博士以上8人、硕士以上20人,其他工作人员15人。中心下设5个部门,分别是清洁生产政策部、清洁生产培训部、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部、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部、以及办公室。研究重点为:⑴中国清洁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清洁生产标准体系研究;⑵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制订;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学研究;⑷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关键技术和控制步骤;⑸企业清洁生产推进机制研究;⑹清洁生产的理论与实践对实现国家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的支撑机理研究。重点工作为:⑴协助国家环保部制订有关推进清洁生产政策和管理办法;⑵负责对地方清洁生产中心的技术指导和能力建设;⑶清洁生产审核师培训;⑷指导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⑸为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工信部等部委环境管理决策服务。

四、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专业委员会

负责人:凌江

凌江简介:环境保护部固管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二届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兼职教授。

多年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承担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川西油气资源勘探前期研究”子项目“川西高原沉积岩特征研究”;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编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牵头主持编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与治理战略研究、水安全战略研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前期编制及包头市环境保护整体解决方案的编制等;参与多个科技部、环保部公益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5部。曾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技奖1项。

挂靠单位: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

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成立于2013年6月,由原环保部固体废物管理中心与原环保部化学品登记中心合并组成,是环境保护部直属的正局级事业单位。内设化学品管理技术部、综合业务部、电子废物管理部、危险废物管理部、登记审核部等5个业务部门,也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分会的挂靠单位。

中心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化学品风险防控领域的研究工作,开展了化学品进出口登记、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工作;参与起草《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办法》、《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的制修订;长期跟踪化学品管理国际动态,熟悉国内外化学品管理政策法规,了解化学品管理国际趋势,是鹿特丹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汞公约及SAICM等国际公约和活动谈判履约的技术支持单位。承担了许多化学品管理政策和基础性研究工作,主持并参与10余项化学品风险防控领域的“973”、“863”、“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重大专项”、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环保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课题研究,先后完成了几十项国家、部委及地方委托的研究课题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组织开展了60余项国家标准和环保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化学品风险防控研究方面具有很好的工作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为国家多项化学品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决策咨询。

同时,固管中心还配有100多名来自化学、化工、毒理、生态毒理、环境、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专家组成的化学物质专家评审委员会参与化学品风险防控管理的技术支持工作。此外,还与众多行业协会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渠道。

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沉积物环境专业委员会

负责人:范成新

范成新简介:男,1954年10月生,硕士研究生学历,博士生导师,二级研究员。1982年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1987年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水污染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自198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湖河沉积物底泥污染机理与治理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与沉积物底泥有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专题、“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课题、国家科技计划支撑项目专题、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课题以及地方重大委托等40多项科研项目。共获得与沉积物底泥有关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项8项,其中2015年获环保部环境保护科技一等奖(列第1)、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列第3)、201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列第1)和2006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列第1),此外作为主要骨干(列第2和第3)还获得水利部(大禹奖)、环保部和江苏省等省部级科技二等奖奖励。主编与沉积物有关的学术专著4部、译著1部,发表论文170 余篇,授权与沉积物底质有关的专利10项。曾获“在宁部属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标兵”和第九届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南京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等称号和荣誉。是第一届~第三届“全国沉积物环境与污染控制研讨会”的主要发起人和主办人,是国际著名环境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IF=4.916)2016年专刊“Special Issue:Sedi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的Guest Editor。

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是我国以湖泊及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的湖泊沉积环境重点实验室(目前”“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前身)。荣获200余项国家和院、省、部级奖励,其中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和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近5年来平均每年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5-6部,授权专利10-15项。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16年11月7日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