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成功召开中国城市及区域环境发展论坛
2017年11月4日,我会和中信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7年中国城市及区域环境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由《环境与生活》杂志社与北京绿色联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来自环保部、国资委等机构的领导和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内水环境治理领域专家、各县市级地方政府、相关环保部门及环保产业等各领域代表近240人参加论坛。
前不久刚刚闭幕的十九大,浓墨重彩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重点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变革、新理念、新要求、新举措,提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论坛的召开正值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之际,这也是我会落实十九大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中央环保督查常态化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如何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化思维,应对生态环境恶化,以全生命周期、集成化整体解决的思路、全新的绿色金融体系和多赢的商业模式来支撑环境治理产业,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真正融入地方发展,这是地方政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因此,本次论坛重点面向基层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开展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交流与培训,并希望逐步把论坛打造成集政策宣讲、技术培训和问题对接于一体的平台,有效连接政府、企业和科学家,发挥好我会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环境管理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
为确保论坛取得实效,让基层政府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有所收获,论坛从环保政策、环保技术、实践案例等方面安排了专题报告,并围绕水污染治理政策、技术和实践进行主题对话,倾听多方声音,形成治污合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王浩分别作了《创新引领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的绿色发展》《面向生态流域的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主旨报告。侯院士强调,应探索利用大数据、水质监管系统、云计算等技术,为河长制的执行提供参考;此外,应建立突发饮用水保障体系,加强新型膜分离机理研究和纳米技术适用性研究。王浩院士表示,水问题无论表现形式如何,都可以归结为流域水循环分项或者伴生过程导致的失衡问题,生态流域建设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良性的水循环,使水与人类社会相适应。
在环保政策方面,环保部环境监测司肖建军处长介绍了我国水环境管理与监测现状,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吴舜泽主任介绍了我国水环境综合治理情况。在环保技术方面,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永定研究员的《河长制的目标和流域污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北京师范大学王圣瑞教授的《中国湖泊保护行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王洪臣副院长的《基于现实需求的水污染治理技术创新方向》、环保部膜分离技术工程中心吉春红主任的《集成膜技术在污水处理及资源化中的应用》,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解析水污染防治和治理。在实践案例方面,江苏宜兴环科园管委会齐飞主任助理的《打造环保产业升级新样板》;高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蒋东方的《高阳县循环经济示范县创建分享》、贵州省仁怀市环保局苏杰局长的《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知行合一-赤水河仁怀段污染治理实践与探索》,向与会者展示了基层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和优秀工程案例。
本次论坛形式多样、内容系统,参会代表反响良好。某环保上市公司总裁认为,通过本次会议,让他更加了解地方领导的工作思路,对于今后技术的推广、实施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某地方官员认为,院士和专家们的演讲非常深刻,尤其是几位地方的实践案例,更是对他们未来治理地方环境颇具启发;某大学年轻学者认为,与会嘉宾的演讲非常精彩,希望明年能继续召开。与此同时,参会代表也对论坛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比如:会议应该有更加专业的部分,可以针对专门主题设置分论坛;希望会期增加到两天,便于大家更加充分地交流和学习。
这次论坛的召开,是我会针对基层领导干部开展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培训的一次重要尝试,这既符合国家的需要,也契合地方的实际需求。我会将以本次论坛的召开为契机,全面推动实施地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工作,助力环保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