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机构动态
分支机构动态丨2025年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研讨会“大数据与循环经济”分会场成功举办
日期:2025-04-16 浏览数:{{clicks}} 作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25年4月12日下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北京环丁环保大数据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信息化分会联合举办的2025年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研讨会“大数据与循环经济”分会场活动在天津成功举办。会议由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大数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清主持。来自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数字化技术在新污染物治理、循环利用体系构建、产品和材料溯源管理及减碳路径中的多元化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片

—·· 主旨报告 ··
图片
丁琼/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丁琼在题为“加强新污染物数字化治理 推进构建绿色循环利用体系”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国当前正在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推进机制,扎实推进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与管控,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初步构建新污染物治理国家信息系统,并持续推进治理技术的科学研究。展望未来,数字化技术将赋能新污染物治理与循环经济协同增效,有利于探索建立高风险化学物质全生命周期环境数字身份证系统,推进相关信息随化学物质产业链逐级传递和实时追溯,支撑再生原料和固体废物的绿色循环;有利于提高产品设计对供应链中化学物质选择后果的认识,促进更安全的生态产品设计和更有效的循环利用。

图片
李文强/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文强作题为“数智化助力固体废物综合治理 推动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主旨演讲,分享了我国固体废物管理形势、数智化应用基础和面临的机遇,并从构建更加智能的全过程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能力,拓展在交易、金融等领域的多维互通服务,探索在循环材料、双碳等方向的方法标准研究与数据链建设等方面展望了推进路径。


—·· 主题发言 ··

图片
袁晓明/香港大学教授

香港大学教授袁晓明在题为“大模型技术与环境数字经济的探讨”的演讲中分享了大模型在农业、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及天气预测等环境领域所展现出的治理潜力,强调了环境与技术的双向影响,提出通过架构优化、剪枝量化等方式降低大模型运行所产生的高能耗等环境影响,推动大模型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应用。

图片
么新/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么新介绍了“再生材料可信追溯体系——‘坤舆’数据空间”的工作进展。再生材料可信追溯数据空间旨在打造中国自主可控的再生材料征信平台,为再生材料追溯提供中立数据空间;将融合数据校验和测试技术与区块链技术,保障再生材料数据真实与安全,助力认证机构高效审核,服务我国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片
冯威/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冯威,介绍了“电动汽车退役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回收与减碳效益”的研究成果。通过结合存量周转模型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比较了不同回收模式下动力电池关键资源回收效果及系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就动力电池类型选择、回收方法及退役电池梯次利用水平提出优化建议。

图片

赵莹/深圳高灯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深圳高灯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赵莹在“交通碳中和的ETC加速度:数据、效率与生态共赢” 主题演讲中表示,ETC助手无感通行技术显著提升通行效率、减少车辆怠速油耗、实现发票无纸化,正逐步成为交通领域减碳的重要工具。ETC设备还会通过减少材料消耗、优化交通效率,助力循环经济的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围绕车主生活连同生态拓展多元场景实现低碳管理,绿色交通理念正加速落地,形成生态共赢新格局。


本次分会场内容充实、聚焦明确,多角度展示了“大数据与循环经济”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循环经济将迈向更加系统、高效、智能的新阶段。未来,期待各方加强协同,深化探索,共同为数字化循环经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供稿:分会场 7 大数据与循环经济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