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机构动态
分支机构动态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5年科学技术年会 “生态环境复杂系统协同治理”分会场成功举办
2025年7月19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5年科学技术年会“生态环境复杂系统协同治理”分会场在南京成功举办。本次分会场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复杂系统协同治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复杂系统专委会)组织召开,作为年会76个分会场中的重要学术单元,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参与。
分会场由复杂系统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李海生研究员担任主席,由南京大学盛昭瀚教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红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李云良研究员作为召集人,特邀天津大学陈卫东教授、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何斐研究员、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莫凌研究员、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周洁玫高级工程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赵玉婷高级工程师、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罗怡文工程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强烨助理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谢培工程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张信助理研究员等10位专家学者作精彩主旨报告。


会议现场
在报告环节,与会专家聚焦生态环境复杂系统协同治理的核心议题,就理论创新、技术突破、政策优化和模式探索等前沿方向展开深入探讨,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李海生研究员在《生态环境复杂系统协同治理创新——以京津冀PM2.5重污染治理为例》的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在生态环境复杂系统协同治理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创新提出“降维解耦—靶向治理—协同防控—迭代反馈”的理论框架,详细阐述了该理论在科技支撑京津冀PM2.5重污染治理攻关中的应用实践,以及在治理精度、智能靶向、多元共治、动态演化等方面实现的重大突破。强调要将科技深入嵌入管理与治理的全链条,推动复杂系统治理从“混沌黑箱”向“全域透视、精准应对”的范式跃迁,为破解复杂系统协同治理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陈卫东教授在《生态环境复杂系统协同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案例》的报告中,分析了当前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治理面临气候变化、人与自然关系、治理机制三大挑战,指出我们的治理策略应具备整体性、适应性和前瞻性,强调从复杂系统的视角出发,理解三江源“结构—功能”的内在逻辑,并将生物多样性和涵养水源为特征的生态价值作为稳定系统结构、评价治理成效优先考虑的核心控制变量。借鉴协同学和演化博弈理论,通过设计合理的激励约束参数,塑造“协同意愿”这一序参量,是引导多元主体自发走向合作共赢的根本途径。通过整合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模型、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构建“数字三江源”智慧大脑,是实现新一代协同治理机制、走向智慧治理的必由之路。

周洁玫高级工程师在《如何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细化落地——上海案例》的报告,分析了上海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现状以及在细化落地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上海实践案例,以深度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突出问题溯源和精准管控、强化源头预防、简化建设项目环评、优化排污许可承接机制、健全全链条环境管理体系为核心,探讨区域层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细化落地技术方法和管理机制,为跨部门、跨领域、全过程生态环境协同管理提供思路。

罗怡文工程师在《小流域农业面源问题精准识别及应用——以成都市阳化河流域为例》的报告中,系统介绍了针对成都阳化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技术研究路径。该报告提出的“溯-测-算-模-评”方法,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农业面源问题的识别与治理方法体系,更为水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技术提供了创新性思路。

强烨助理研究员在《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多维协同与权衡》的报告中,通过构建基于目标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从方法学视角提出了面向2035年可量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目标值等研究方法,助力中国各级政府开展美丽中国建设进展的动态监测和阶段性评估。
此次分会场为生态环境复杂系统协同治理领域搭建了高效学术交流平台。专家学者通过深入探讨与成果分享,凝聚了跨领域、跨学科合作共识,为科技赋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学术支撑与实践指导。



供稿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复杂系统协同治理专业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