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活动动态
会员风采丨会员单位—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基本情况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工生态”)于2018年10月31日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完成注册,是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公司”)独资设立的二级企业,是矿区生态治理领域集科研、勘察、设计、施工、投资为一体的中央企业,专致力于采煤沉陷区治理、生态修复和开发。
企业使命是“引领矿山生态科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紧紧围绕公益型央企的定位,肩负起服务矿业城市经济发展、生态发展和矿区人民安居的央企政治担当,科工生态带动采煤沉陷区土地综合利用和开发,助力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新旧发展动能转换,更好服务矿区政府和人民。
截止2024年5月底,科工生态现有职工183人,其中经营管理人才71人,专业技术人才143人(包括科技创新人才115人、市场营销人才28人,在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38人),技能操作人才7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人);博士9人,硕士107人,本科61人,大专及以下6人;高级职称78人(正高级19人、副高级59人),中级职称65人。
关键技术

1.开采沉陷与损害防治技术体系
率先开展了岩层移动及控制理论研究,提出了减损开采、保水控水开采的生态环境源头治理技术;首创概率积分法线积分计算模式,推导出了地表任意点移动变形的经典公式;首创抗采动变形建筑技术,发展了建筑物保护技术和安全采矿技术措施;率先开展了地表移动规律的观测和研究工作,创立了符合我国特点的负指数函数;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开采沉陷预测与井上下联动的开采损害防治技术体系。
2.矿区生态修复及沉陷区复垦技术体系
在我国率先开展了采煤沉陷区复垦技术研究,首次提出了沉陷区造地复田和综合治理的基本技术途径,开辟了矿山土地复垦新专业领域。建立了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价体系和方法,首创了抗采动变形建筑技术,提出了采煤沉陷综合治理的模式,形成了我国采煤沉陷区建筑复垦、农林复垦、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3.固废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
提出了井下采选充一体化绿色开采技术框架;开发了 “煤矸石+改性气化渣+粉煤灰”全煤基固废膏体材料和纯矸石浆体材料;研制了固废处理新工艺及移动式固废处理设备;研发了基于悬浮煅烧、高温成球、隧道煅烧的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

4.矿区生态环境协同立体监测技术体系
研发了“天-空-地-孔”协同监测技术,集遥感卫星(天)+无人机(空)+水准、地基雷达等(地)+覆岩移动等监测(孔)技术于一体,实现对覆岩(采空区)移动、地表(边坡)变形及稳定性、生态环境全空间高精度的协同监测;将“回溯数据-实时监测-周期监测”有效结合,使传统采空区地表变形监测从“点-线”监测提升至“面域”监测,拓展了矿区生态环境的监测类型,提升了监测精度;实现了立体监测。“天-空-地-孔”全生命周期监测预警治理综合服务系统,实现煤矿区环境损伤综合监测、风险预警、治理决策辅助、治理方案优化及治理效果长期跟踪服务。

荣誉资质


实验室建设情况
科工生态成立矿区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研究中心。工程中心下设充填与固废综合利用、矿区生态环境一体化监测、矿区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3个实验室,科研用房总面积5901m2,仪器设备173台套。

矿区充填与固废利用实验室:承载“充填开采源头保护生态环境”和“固废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及成果转化等功能。是设备齐全、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的集材料分析检测、岩层移动及沉陷控制机理研究、充填设备与工艺研究和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研究平台。
矿区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针对资源开发导致的地表下沉、塌陷、土地退化、植被破坏、废弃物堆放等问题,围绕政府、企业矿区土地整治及生态修复应用需求,开展矿区生态环境“天空地孔”一体化监测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为矿区生态修复及土地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促进矿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矿区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实验室:针对煤矿开采导致的土地资源损毁、生态景观破坏、地下含水层构造破坏、生物多样性退化等问题,开展矿区土壤改良产品及技术开发、矿区植被恢复试验研究、矿区土壤水分及污染物运移试验及模拟研究、矿区生态修复标准规范制定、矿区生态保护工程检测分析与技术服务等。为矿区土地修复及植被恢复技术开发及工程应用提供研究支持。
联系方式
办公地址(本部):北京市朝阳区香河园街道西坝河南路1号金泰大厦 三层
联系方式:
史老师 电话:13810603558
邮箱:shiyueyao@ceetccteg.cn

供稿丨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