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在京圆满落幕
2025年4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区域环境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办的2025年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市召开。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生态环境功能材料领域100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科技创新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开幕式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院士和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助理陈永梅主持开幕式。
王金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GDO)主席
郝吉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陈永梅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助理
特邀主旨报告
特邀主旨报告环节由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侯立安院士主持。
郝吉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侯立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亚栋作了题为“纳米-单原子催化在环境污染控制中机遇与挑战”的报告。李院士介绍了纳米单原子催化材料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汽车尾气和大气污染控制上的高效吸附与转化。深入探讨了单原子催化剂的发展历程、合成方法及其相较于传统催化剂在选择性和转化率上的优势。并强调通过跨领域合作加速纳米单原子催化技术的产业化,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并期待在未来更多环境净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李亚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段宁作了题为“实时微观化学过程数字化清洁生产技术”的报告。段院士介绍了将实时微观化学过程数字化的新技术,指出了其在化学领域应用的难点与潜力。他强调了优化信号处理和提升检测技术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新技术解决企业在监测、成本控制和污染上的问题。段宁提出应超越传统的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追求更精确的确定性方法,并特别强调开发精准化学反应器对于提高企业效益和推动行业创新的关键作用,表达了对化学工业未来发展的乐观期待。
段 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贺泓作了题为“应用于大气污染控制的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的报告。贺院士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的重要性,尤其是机动车污染特性及其环境影响,并强调了环境规划的关键作用。讨论了中国在二次污染和氮氧化物控制的研究进展及传统研究模式的局限,提倡新兴设计方法。通过柴油车排放控制等实例,展示了催化剂开发中的费用效益、功能多样性与紧密耦合原则。贺院士提出,未来需进一步发展环境催化技术与创新设计方法,以应对当前大气污染控制的复杂挑战,实现更高效、环保的技术解决方案,改善空气质量。
贺 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汉青作了题为“生物炭环境能源应用的再思考”的报告。俞院士重新审视了生物炭在环境能源领域的应用。他详细介绍了生物炭的起源、形成过程以及面临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强调需辩证看待生物炭在环境修复中的角色,同时关注其潜在的毒害作用。讨论了生物炭在土壤修复、碳捕获和能源生产中的新应用前景。俞院士提出,未来应在充分评估生物炭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发展其在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方面的潜力,以实现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应用方案。
俞汉青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俊华在“烟气污碳深度减排关键功能材料研发及应用”的报告中,聚焦于烟气污碳深度减排的关键功能材料研发。他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大气污染物治理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在吸附、催化和吸收方向上的研究进展。李教授强调了开发高效功能材料的重要性,以实现对大气污染物的深度减排。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这些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并讨论了未来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些技术,以应对更加严格的环保要求和技术挑战,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李俊华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闭幕式
闭幕式特邀主旨报告环节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环境化学学科项目主任庄乾坤主持。
庄乾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环境化学学科项目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景虹作了题为“电极界面构造与物质高效转化”的报告。李院士分享了电极界面构造与物质高效转化的研究进展,围绕高能级有机物和氧化物污染水体面临的治理挑战,提出电化学协同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创新方案,为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将深化电极界面机制与反应器设计,拓展高毒性废水深度脱毒及制氢等资源化技术,推动环境治理与清洁能源生产的协同发展。
李景虹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王琪作了题为“废弃塑料污染防治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报告。王院士探讨了废弃塑料污染防治的挑战与机遇,介绍了高性能复合材料、可降解塑料的开发以及塑料室温再生技术,强调了循环经济在解决塑料污染问题中的重要性。王院士提出未来将聚焦全生命周期治理,发展智能分类装备和低碳再生技术,推动可降解材料在医疗等特定场景应用,加强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与政策协同,构建"合成-应用-回收"闭环体系,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王 琪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叶国安作了题为“核电站核燃料资源化利用”的报告。叶院士关注了核电站核燃料资源化利用的关键问题,介绍了核燃料循环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核废料资源化利用,探讨了核能在可持续能源系统中的角色。叶院士提出未来将聚焦闭式燃料循环体系,发展快堆增殖和后处理技术,推进百吨级核废料大厂建设,推动核废料“减量-再生-增值”闭环,助力核电低碳化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叶国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本次研讨会紧扣“生态环境功能材料创新引领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六大核心领域设置专题分会场,涵盖大气污染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土壤污染修复功能材料、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高值化利用、放射性污染物治理功能材料,以及新能源耦合碳污转化功能材料等前沿议题。值得关注的是,会议特别开设青年科学家专场,为青年学者打造学术成果展示的优质平台,全方位助力青年科研人才成长,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会议期间学术氛围浓厚,成果丰硕,共开展312场学术报告,展出49份墙报,交流41篇论文,通过多样化的学术交流形式,为生态环境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碰撞与成果共享空间。